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新闻

专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

日期:2024-03-05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由政策到实践,从原则到落实,一系列决策部署为中国特色慈善公益事业开辟了广阔前景,慈善公益日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社会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践行第三次分配、传播中华文化、推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就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总体水平、制度建设以及重点工作等话题,对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进行了专访。

慈善公益报:请问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如何?与慈善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孙 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表现在第三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慈善事业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慈善事业实现质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慈善组织数量与规模明显提升。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存在两种类型,一是经过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二是没有经过认定但实际上符合慈善组织基本特征的非营利性组织。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3万家,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深厚基础。二是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大幅增长。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慈善信托达1433单,全国年度慈善捐赠总额突破2000亿元。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全国志愿服务队伍已超过123万支,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37亿小时。正是由于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的蓬勃兴起,慈善事业所承载的第三次分配在我国收入分配调节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被社会各界日益重视。三是慈善生态系统日益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并开辟了广大空间与巨大机遇。四是慈善文化逐步深入人心、获得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慈善文化宣传教育,并将每年9月5日确定为“中华慈善日”,使“人人慈善”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五是慈善事业作用与功能日益凸显。随着我国慈善组织的快速发展,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的日益增多,慈善事业在完善社会保障、参与社会治理、投身第三次分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增强。

诚然,与世界上慈善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慈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未来机遇。尽管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但近年来慈善组织逐年募集的捐赠款物总额并未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左右。近年来,我国个人向慈善组织进行捐赠的占比依旧较低,仅占全部捐赠总额的25%左右。分析起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专业性有所不足,直接影响了个人捐赠的积极性;现行税收政策等对个人捐赠的激励力度不足等。由此可见,慈善事业对调节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功能还显得有限,有必要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慈善事业的能动性,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慈善公益报:我国慈善事业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孙 达: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的慈善监管体系和良好的慈善事业发展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构建起了以慈善法为基础的慈善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2016年,慈善法的颁行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规范慈善活动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制保障,在助力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此后,与慈善法相关联的红十字会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志愿服务条例、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初步构建起了我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的基本体系。此外,中央及地方出台慈善法配套政策法规文件多达400余份,内容涉及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服务等,为慈善法落地执行提供了基本的法治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任何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现行慈善法自2016年颁布施行以来,在保护慈善参与者权益、规范慈善活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发挥慈善功能作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慈善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慈善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慈善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慈善法将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此次新修改的慈善法进一步明确了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主渠道的重要地位;强调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扶持发展慈善事业、规范管理慈善工作的主体责任;增设了应急慈善专章,对重大灾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慈善行为做出相应规范;提高了社区慈善的地位,加大了促进力度;完善了有关募捐成本以及合作开展公开募捐的有关规定;加强了对慈善信托的规制与支持;对提高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慈善组织监管、严格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需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并授权民政部会同网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借新修改慈善法出台的强劲东风,我们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按照新的法律要求,加快制定和修改完善相关制度规定,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慈善之路的法治之基。要在尊重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进对慈善行业的监管理念和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和各类媒体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督,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协调的阳光慈善监管体系,引导支持慈善组织健康发展。要通过加大税收优惠、完善慈善表彰体系、加大慈善宣传力度,强化对慈善捐赠者、慈善从业者的政策支持和精神鼓励,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慈善事业倾斜,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阳光法治、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慈善公益报: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重点工作有哪些?政府和社会力量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孙 达: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理解和把握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的前提和基础。

总结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必须坚持党对慈善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践行慈善为民的宗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共同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慈善之路。二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善,完善中国特色慈善法治体系,提高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社会环境和监管体系,营造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必须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慈善现代化,推进慈善力量专业化、慈善手段的现代化、慈善活动的多元化。四是必须优化慈善治理格局,进一步加强慈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水平,完善慈善行业协调机制,积极打造与维护良好的慈善事业发展生态。

慈善公益报:在慈善捐赠方面,我国公众的参与程度如何?您认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公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孙 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道德文明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也在随之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最近三年的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和针对国内外各种自然灾害的救助帮扶方面,慈善早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在互联网成为慈善募捐的主要渠道与平台后,我国参与慈善捐赠的人数正在呈几何方式增长。以“99公益日”为例,2023年“99公益日”活动期间,公众参与人数超过1.2亿,较去年翻出一倍;爱心符号“小红花”互动量超过3亿人(次);公众筹款超过38亿元,展现了慈善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

总结近年来,我国慈善捐赠的总额虽有所增加,但总体规模依旧较小,人均捐赠额较低,社会捐赠文化氛围还不浓厚。此外,我国对慈善捐赠的激励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与“错位”,比如对慈善捐赠的扣除限额标准存在偏低、过往的捐赠难以递延抵扣、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忽视非现金捐赠等,这些都对公众捐赠的积极性有所影响。为改变这一状况,更好地提升慈善捐赠热情,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着力营造人人知善、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文化氛围。重点是注重慈善价值观的养成,加强“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引导大众媒介关注慈善,注重对慈善典型人物的宣传推广,推动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慈善观。二是加大慈善政策优惠力度。重点是根据新修改的慈善法落实工作细则,扩大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范围,适当降低慈善组织获得税前扣除资质的门槛,简化退税和异地认定流程。进一步完善慈善捐赠人权利保护制度。三是切实推动慈善捐赠公开透明和合理使用,明确慈善组织违反信息公开的惩罚措施,加强对慈善捐赠资金的跟踪监督,提升慈善捐赠绩效,涵养阳光慈善意识,强化透明慈善制度。

来源:中华慈善总会官微